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盛世去 古人怎么过...

清明上河盛世去 古人怎么过清明节?

1432
清明节 气节
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网络图片)
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开始,到唐朝成为官方节日,宋朝极盛,元朝多从本俗,明朝把清明列为“时享”,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着清明祭扫、怀远追祖的传统。

唐朝的清明节

清明祭祖, 慎终追远,对于重视孝道的中国人来说“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唐玄宗时,清明祭祖正式成为五礼之一:“士庶之家,宜许 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五礼之序,以吉礼为首”,清明节的祭礼属于吉礼。《礼》曰:“化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唐代宗以前,清明节与寒食节连在一起。寒食节三天之后是清明节。唐代宗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并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这是《唐会要》的记载。

清明祭祖,还有戴柳的习俗。清明戴柳是从唐高宗流传下来的。《岁时百问》:“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今盖师其遗意也。”

祭祀祖先之后,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

清明踏青,游春。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宗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

清明节蹴鞠,就是踢足球。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对足球赛进行了描摹:“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朝风气开放,女子也踢足球。韦庄的“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的“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描写的都是宫女踢足球的场景。

古代 清明节 气节
明代杜堇所绘《仕女图-蹴鞠》(公有领域)

有资料可查的清明节最有趣的比赛当是清明节宫廷里的拔河比赛。《唐语林》记载了一次这样的拔河比赛,七个宰相和两个驸马在东边,三个宰相和邱将军在西边,八比四,东边不出意外的赢了。

观众是皇帝下诏请来的:“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皇帝本人也带着皇后和公主来观战。 输了的西边很不服气。上奏皇上说这比赛很不公平,要重新来,皇上不许,西边还是输了。一场拔河比赛也要上奏皇帝要求重新裁定,做到了宰相也是童心未泯啊。

古代 清明节 气节
清明节也荡秋千(网络图片)
清明节也荡秋千。唐玄宗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正因清明时节处处有人在玩秋千,因而又将它称为秋千节。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到人家庭院里的“秋千”。“半仙之戏”一直游戏到明朝:“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清明节的诗词中也有表达扫墓祭祀的悲哀,不过实际上更多的诗词表达的是清洁明亮的美好心情。

唐朝初年时寒食节和清明节放假四天,到了贞元年间增加到七天。到了宋朝,清明节基本取代寒食节,依旧放假七天,这在传统社会是放假时间最长的节日了。

宋朝的清明节

清明节在宋朝最为隆重,《清明上河图》是清明节盛况的细致入微的写实。北宋时,清明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东京梦华录》记 载,东京宫城朱雀门外近东的迎祥池“夹岸垂杨,菰蒲莲荷,凫雁游泳其间,桥亭台榭,棋布相峙。”在每年的清明节这天让普通百姓进来烧香游玩一天。

寒食节前的一天称作“炊熟”,用面做成飞燕,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框上,叫做“子推燕”。女孩子满了十五岁,在那时是成人了,女子的成人仪式“及笄礼”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清明节也是女子成人节了。

从清明往后三天都是出城上坟的日子,但是以清明这天是正日子。

凡是新坟都在这一天祭扫,“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罍”。

平民上坟多用枣姜豉。京城的人到郊区去,祭扫之后顺便郊游。野外热闹得像城市一样,在绿树下、园林中,罗列杯盘,互相劝吃,到处都是城里来的男女老 少。人们都带着枣、炊饼、泥偶和掉刀、名花异果、野外游戏的玩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用杨柳杂花装满轿顶,从四面垂下来。要在郊外玩一整 天,晚上才回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民生富足,节奏缓慢,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

清明当然有节日食品,坊市上开始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的。

最壮观的是皇室的清明节祭拜。宫中提前五天和派宫人去祭祀皇陵,跟随去祭祀皇陵的人都穿着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色绑腿,都是官方供给的衣裳。紫衫白 绢青布,多么高雅的配色。祭祀所用食品是麦糕稠饧。宗室近亲也分别去祭祀皇陵。宋朝皇陵在河南巩县,距离京城开封百里之遥,这样一来皇室的清明节要持续月 余了。

宫中让宦官在阁门上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赏赐给臣僚巨大的蜡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刚刚钻出来的火称为“天火”,吉利非常。因为清明节之前的寒食节禁火,因此这一天皇帝会赐给亲近的大臣们“新火”,就是刚刚钻出来的天火。

宫中还派人去寺院道观祭祀宫人的坟,参与祭祀的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车轿装饰著锦绣珠宝,绣扇双遮,纱笼前导,仪式盛大隆重,读书人和百姓都到门前来观看。纸马铺用纸折叠成阁楼摆在当街。

宫中还有名为“摔脚”的侍卫军军乐表演。“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旌鲜明,军容雄壮,人 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

当时中原的风俗也影响到了辽国:“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关于清明节,还有苏东坡梦中得诗的故事。苏东坡在杭州时,与道潜和尚交好,一天夜里梦见道潜带着一首《饮茶》诗来见他,醒来后只记得两句:“寒食清 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苏东坡在梦中问他,清明节火固然是新的,为什么水也是新的呢?道潜回答说:“清明节民俗淘井,所以水也是新的。”

宋朝的清明节继承了唐朝戴柳的习俗,家家用柳条插在门上,叫做“柳眼”。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柳条上要加枣。或许大枣可辟邪,“大枣烧烟熏床下,能辟蚤”。

这一天,出入城门的车马几乎堵塞了城门,郊野的名园花圃、湖里的彩舟画舫,还有龙舟可以观赏,处处是行乐的人群。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晚间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

元明清朝的清明节

元朝的清明节是朝廷的一个重要的节祭,用牲来祭祀。《元史》记载:“节祭元日、清明、蕤宾、重阳、冬至、忌辰。其祭物,常祭以蔬果,节祭忌辰用牲。”

明朝时,除了宗庙宗族祭祀之外,清明节还要设厉坛祭祀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让他们有所归依,不出来做厉鬼,致人生病。《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厉鬼作祟,人则生病。《士丧礼》:“疾病祷于厉”。

明朝刚刚建立的洪武二年,朱元璋采纳学士陶安等言,制订了宗庙之祭的时享制度。“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岁除如旧。”《祭法》对 祭祀的级别也做了分辨: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郑注》说,汉朝时民间有祭祀厉鬼的传统,后来渐渐荒废了。洪武三年开始设立厉坛祭祀无祀鬼 神。在京都举行泰厉,每年的清明以及十月初一派官员去祭祀。提前七天告知京都的城隍。到了祭日这天,在厉坛上设城隍的神位,无人祭祀的鬼神位于厉坛下的东 西,用三只羊、三只猪和三石饭米。

诸侯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都在城北设坛,一年两次和京师一样。里社则祭乡厉。后来又增加了七月十五的祭祀。

明《帝京景物略》载:清明节的时候,男女都出城去扫墓,提着、挑着祭祀的东西,轿子和马上都挂满了祭祀的物品。路上满满的都是祭祀的行人和轿马。祭拜的、给坟头上酒的、哭的、给墓除草填土的、烧纸钱的。哭完了,就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找一棵树坐下来,兴尽方归。

清朝的清明继承了前代的传统。皇室以时享祭祀皇陵。

道光年间的《清嘉录》记载了苏州附近的清明节习俗,清朝时依然门前插柳,头上戴柳。上坟多用青棕、熟藕,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锭。虎邱郡设厉坛,同时祭祀城隍和诸路土谷神和其他神仙。游人骈集,名为看会。

儿童对着鹊巢做米饭,称作野火米饭,也是沿袭了宋朝钻火的遗风。

上坟之后游春赏花,把清明节过得热热闹闹的。

在祭厉坛之外,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还记载了清明节的赦孤和济孤的慈善活动。广宁门外的普济堂收养外地的孤单无依的老人、病人,育婴堂 收养弃婴,清明节这天两堂收殓野外的尸体和婴儿的尸体入葬或者火化,并请人超度,叫做赦孤。仿照前朝的厉坛,祭奠厉鬼。在神位边傍列孤魂,叫做济孤魂会。

古代 清明节 气节
清明后,东风辞了时令,无法再放风筝。京城人带着风筝去祭扫,扫墓之后就在坟前放风筝。(网络图片)

《清嘉录》记载了当时的放风筝的清明节游戏。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清明后,东风辞了时令,无法再放风筝。京城人带着风筝去祭扫,扫墓之后就在坟前放风筝。把灾难疾病写在风筝上,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希望风 筝在在这个洁齐的日子带走所有的秽气。风筝的做工极尽精巧,琉璃厂的上等风筝几两银子一个。此时清明的游戏,风筝超过了秋千的主导地位。

虽然《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盛况不再,清明祭祖踏春的传统依然流传至今。清明节到了,春天就真的来了。@#

责任编辑:李婧铖

大纪元法国新闻网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