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新闻 以色列建国——一部充滿血與...

以色列建国——一部充滿血與火的歷史

31
abandoned battle tank
Photo by Mykhailo Volkov on Pexels.com

中东火药库终于引爆!以色列与伊朗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影子战争”宣告终结,两国已全面撕破脸皮,发动了史无前例的直接军事打击。这场冲突彻底打破了以往代理人战争的模式,双方均展现出决绝的态度。以色列政府史无前例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领空全面关闭,全国停课,数万后备役军人紧急动员,整个国家绷紧神经,为可能到来的更大规模冲突做准备。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冲突不断,其历史错综复杂,根植于土地、民族认同、宗教信仰和地緣政治等多重矛盾。这些冲突既包括大规模的“中东战争”,也包括持续至今的巴以冲突和地区性的武装对抗。以下是以色列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冲突的主要历史脉络:

  1.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以色列独立战争 / 阿拉伯人称“大灾难” (Nakba)
    背景: 1947年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提出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即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犹太人接受,但阿拉伯国家拒绝。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冲突: 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立即入侵以色列,试图阻止其建国。
    结果: 以色列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勝利,不僅保住了領土,還擴大了聯合國分治方案所劃定的面積,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左右。這場戰爭導致約75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被迫逃離家園,史稱“大災難”。
  2.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 / 西奈战役
    背景: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封锁蒂朗海峡,阻止以色列船只通行。
    冲突: 以色列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入侵西奈半岛。英法也同時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企圖重新控制運河。
    结果: 以色列迅速佔領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但在美國和聯合國的强大壓力下,英法以被迫撤軍。埃及雖然軍事失利,但在政治上取得了勝利,掌握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3.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
    背景: 阿拉伯國家持續威脅以色列,埃及再次封鎖蒂朗海峽並集結軍隊。以色列認為戰爭迫在眉睫。
    冲突: 以色列於1967年6月5日發動了先發制人的空襲,摧毀了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部分空軍力量。隨後,以色列地面部隊迅速推進。
    结果: 在短短六天內,以色列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這場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
  4.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赎罪日战争 / 十月战争
    背景: 埃及和敘利亞希望收復失地。在猶太教的贖罪日(齋月),兩國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
    冲突: 埃及軍隊成功渡過蘇伊士運河,敘利亞軍隊也攻入戈蘭高地。以色列初期遭遇重創,但在美國的緊急軍事援助下,最終扭轉戰局,反攻至埃及和敘利亞腹地。
    结果: 戰爭以停火告終,雖然以色列再次取得軍事勝利,但這次戰爭證明了阿拉伯國家有能力對以色列構成嚴重威脅。這場戰爭直接促成了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國斡旋下簽署《戴維營協議》,實現了歷史性的和平,埃及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並與其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
  5.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黎巴嫩战争
    背景: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基地,並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黎巴嫩內戰使得局勢更加複雜。
    冲突: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目標是摧毀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軍事基礎設施,並將其趕出黎巴嫩。以色列軍隊一度包圍貝魯特,最終巴解組織撤離黎巴嫩。
    结果: 雖然巴解組織撤離,但以色列的長期佔領和對黎巴嫩政治的干預,導致黎巴嫩真主黨的崛起,成為以色列新的強大對手。以色列最終在2000年撤出黎巴嫩南部。
  6. 巴勒斯坦起义 (Intifada) 和持续的冲突 (1987年至今)
    在大規模戰爭之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衝突也持續不斷,主要形式為兩次大規模起義和頻繁的武裝衝突: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1987-1993年): 巴勒斯坦民眾在被佔領土上發動了大規模的非暴力和暴力反抗,抗議以色列的佔領。這導致了《奧斯陸協議》的簽署,建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但未能達成永久和平協議。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2000-2005年): 和平進程停滯後,以阿裏埃勒·沙龍訪問聖殿山為導火索,再次爆發大規模暴力衝突。
加沙衝突 (2006年至今): 隨著哈馬斯在2007年控制加沙地帶,以色列對加沙實施了嚴密封鎖,並多次對加沙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如2008-2009年的“鑄鉛行動”、2012年的“防務之柱行動”、2014年的“保護之刃行動”以及2023年至今的衝突)。
與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 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爆發了為期一個月的戰爭,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1. 近期發展與地區關係正常化
    儘管衝突不斷,但近年來出現了新的動向:

《亞伯拉罕協議》(2020年): 在美國斡旋下,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相繼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實現關係正常化。這打破了長期以來阿拉伯國家堅持必須先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才能與以色列建交的傳統立場,體現了地區地緣政治的複雜變化。
與伊朗的“影子戰爭”升級為直接衝突: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長期敵對和代理人戰爭,在2025年已升級為直接軍事衝突,成為中東地區新的重大威脅。
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历史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扮演了关键且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自2007年哈马斯实际控制加沙地带以来,对以色列的攻击模式和烈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火箭弹的常态化: 哈马斯及其附属武装组织频繁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南部发射数百甚至数千枚火箭弹。这些火箭弹虽然精度不高,但对以色列平民造成心理恐慌和财产损失,迫使以色列启动“铁穹”防御系统进行拦截,并对加沙进行报复性空袭。这种“火箭弹-空袭”的循环成为常态,加剧了地区紧张。
渗透与突袭: 除了火箭弹,哈马斯也曾尝试通过挖掘地道、海上渗透或边境突破等方式,对以色列境内的军事设施或平民定居点发动突袭。
2023年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 这是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袭击,彻底改变了巴以冲突的格局。
复合式袭击: 清晨,哈马斯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作为掩护,同时数千名武装分子突破加沙-以色列边境围墙,乘坐车辆、摩托车甚至滑翔伞大规模渗透进入以色列南部。
针对平民的攻击: 武装分子入侵多个以色列社区、基布兹和一个户外音乐节,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绑架和劫持人质,造成超过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数百人被劫持到加沙。这成为以色列建国以来遭受的最严重单日袭击。
后果: 这次袭击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报复,包括全面围困和地面入侵,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加沙战争”

總的來說,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衝突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與火的歷史,它塑造了當今中東地區的複雜格局。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