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网络中时有为北洋军政府“唱赞歌”的现象,近日又有军头主掌政局的传闻,不禁让人有了联想:这是否是一种舆论铺垫和准备。
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历史叙事从来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它总是承载着当下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功能。 掌权者通过对历史的解释和塑造,来服务于其合法性、凝聚力以及未来的政治方向。因此,当某种历史叙事突然被“翻案”或重新解读时,我们有理由去探究其背后的现实政治考量。
如果我们将“为北洋军政府唱赞歌”的现象与“中共军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假设联系起来,可以进行以下推论:
为“强力人物”执政寻找历史合法性?
北洋军政府时期,虽然军阀混战,但其起点是袁世凯这样一位掌握军权的强力人物。一些对北洋的“赞歌”可能有意无意地在强调袁世凯的开明、对知识阶层的尊重,军事才能、治国能力和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当然也在提醒其复辟帝制的悲剧。
如果存在某种政治意图,希望为未来某位具有军事背景或强硬风格的领导人巩固权力或塑造形象,那么突出历史上曾有“军人掌权”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的时期,或许可以起到软化公众认知、降低心理防线的作用。它可能试图传递一种信息:军人执政不必然导致全面灾难,甚至在特定时期能够带来稳定和发展。 这与过去将军阀统治完全视为“黑暗、混乱”的论调形成对比。
淡化“文人治国”的必要性?
中共建政后,虽然强调党指挥枪,但历来最高领导人多以文职背景为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虽然毛邓有军事经历,但其核心身份是党的领袖和政治家)。传统的治国理念中,文官治国是稳定的象征。
如果出现军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情况,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舆论阻力。通过为北洋军政府(或其某些方面)“唱赞歌”,尤其强调其军人领导下的某些开明、公正、“效率”或“秩序”,可能是在为打破“文人治国”的传统惯例进行舆论铺垫,暗示军事背景的领导者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甚至更能维护稳定。
对“集权”和“秩序”的某种认同?
北洋军政府虽然混乱,但其核心仍然是一种集权的统治模式(尽管这种集权往往被地方军阀所挑战)。一些“赞歌”文章虽然在颂扬开明,但是也在不经意间肯定了某种形式的强力集权。这种对“集权”和“秩序”的推崇,与某些政治力量对稳定压倒一切的强调是相符的。如果未来的领导人更倾向于集中权力,那么这种历史叙事可能起到论证集权必要性的作用。
对“稳定压倒一切”的强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稳定常常被放在首位。如果北洋军政府被解读为“虽然乱但仍有秩序基础”,或者“在军人强力干预下避免了更严重的崩溃”,那么这种历史叙事可能是在强化“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暗示在必要时,强力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可以用于维护社会稳定。
历史研究的多元化现象,也可能仅仅是历史研究领域对过去单一叙事的一种自发性反思,是历史学者和爱好者在信息开放环境下追求真相的体现。
“军人掌权”假设本身: “中共军人掌握最高权力”本身是一个高度敏感且上未完全证实的假设。中共一直强调“党指挥枪”,军权服从于党的领导,而非军人单独掌握最高权力。”有个军人身带弓“,张又侠的存在,似乎是一种久远历史的宿命。
下面针对习近平军改和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一些讨论。几个核心论点:
- 文人掌军与军队内部抵制: 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之后,后续领导人缺乏军队背景,导致军队内部对“文人掌军”存在抵制。
- 习近平军改的动因: 认为军改是为了削弱“军头”势力,以应对这种抵制。
- 张又侠崛起与“军头”反习: 推测张又侠掌握军权的基础是利用了军改后受约束的“军头”的反习情绪。
- 北洋“赞歌”的政治铺垫: 将对北洋军政府的“赞歌”视为军队势力准备崛起掌握权力的舆论前奏。
- 张又侠恢复“七大军区”体制的推测: 认为这是军队势力“崛起”掌握权力的具体步骤。
我们逐一进行分析和论证。
1. 政工掌军与军队内部抵制:一个持续存在的张力
论证: 中共建政以来,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军队是党的军队,最高军事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曾长期指挥军队,并拥有深厚的军事资历和威望。
然而,从江泽民时代开始,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确实没有像毛邓那样亲自参与过大规模军事斗争的经历。
- 江泽民在军委主席任上,推动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但其对军队的实际掌控力一度被认为受到了一些资深将领(如迟浩田、张万年)的制约。胡锦涛时期,这种“文人掌军”的挑战更为明显,郭伯雄和徐才厚等军委副主席被普遍认为架空了胡锦涛的军权,形成了事实上的“军头”权力格局。
- 军队内部对“政委掌军”的抵制,通常不会公开表现,但可以通过人事任命、资源分配、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博弈体现。军队作为一个高度组织化、强调服从但也有其内部“山头”和利益的特殊群体,对领导人的威信和掌控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领导人缺乏足够的军内资历或手腕,就可能出现军权旁落或被“军头”分化的现象。
佐证:
- 公开报道中对郭伯雄、徐才厚“架空军委主席”的说法(尽管多在他们落马后才被提及)。
-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反复强调“古田会议精神”和“绝对忠诚”,以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应对过去可能存在的军权分散和将领不忠的问题。
2. 习近平军改(2015年起)的动因:削藩与集权
论证: 习近平军改是为了削弱“军头”势力。习近平上台后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郭伯雄、徐才厚案所暴露出的军队内部腐败、买官卖官和山头主义问题,这被视为对“党指挥枪”原则的严重威胁。
习近平的军改,核心目标是加强中央军委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削弱原各大军区和总部的权力,实现军队的扁平化管理和战斗力提升。
- 废除四大总部,组建15个职能部门: 将原有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权力分解,直接对中央军委负责。这直接拆解了过去“军头”们赖以存在的权力平台。
- 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 军区从“作战指挥与行政管理合一”变为“只负责作战指挥”,而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军委各职能部门和各军种。这极大地削弱了军区司令员的“封疆大吏”权力。
- 强化军委主席负责制: 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确保军委主席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和指挥权。
佐证:
- 军改方案的官方解读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完善军委主席负责制”。
- 郭伯雄、徐才厚等落马高级将领的腐败和权力滥用,被官方媒体作为军改的直接导火索。
- 军改后,强调对军委主席的“核心”拥护和“绝对忠诚”成为军队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3. 张又侠崛起与“军头”反习情绪的基础
论证: 张又侠的崛起利用了军改后受约束的“军头”的反习情绪。这是一种权力斗争中的平衡策略。
- 张又侠的背景: 张又侠确实拥有深厚的军事背景和实战经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少有的有作战经历的现役上将。更重要的是,他与习近平家族有渊源(其父张宗逊与习仲勋是老战友),这种“红二代”背景使他曾深受习近平信任。
- 军头情绪: 军改必然触动既得利益,原各大军区和总部的高级将领(“军头”)权力被削弱,肯定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在军改初期可能会转化为对改革者的某种“抵触”或“不合作”。
- 张又侠的角色推测: 如果张又侠为了自救、自保,真的利用了这种“反习情绪”来,那可能是一种高风险的平衡艺术。他要对抗身为党总书记的习近平,就要面临对抗党中央的勇气和实力。他的军内资历和与习的特殊关系,可能使他成为在军改后平衡和稳定军队的关键人物从而得以在中共二十大留任。但也正因为他能在军内拥有号召力,安抚或驾驭那些心怀不满的将领,又成为唯一对习近平构成威胁的人,也因此在对抗习近平时能有借力。时势造英雄,他成了当前中共政局的一个最关键的脚色。
佐证: 这一部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开佐证。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权力平衡,我们能从人事任命的背景、军改后的军队表现和高级将领的言行中去揣摩。张又侠作为军委副主席,在军改后的权力地位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有习近平在军中的势力被全面清洗,是最明确的信号。
4. 北洋“赞歌”与军队势力“崛起”的舆论铺垫
论证: 将“为北洋军政府唱赞歌”的现象视为“军队势力在准备崛起掌握权力”的舆论前奏,是一种具有高度争议的推测。
- 关联性: 这种历史叙事的流传,更容易被人为是基于对传统历史叙事的反思、对当下社会某些现象的隐性批判。但是将它放在“军队势力夺权”的现实背景下,就可以看出联系其中的逻辑链条和证据支撑。
- 风险巨大: 在中共高度强调“党指挥枪”和政治纪律的背景下,任何公开为“军人干政”或“军人掌权”进行舆论铺垫的行为,都将是与中共的直接对抗。因此这种行为初期将会以最为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
- “唱赞歌”的主体: 这种“赞歌”文章主要出现在互联网和一些非官方媒体或个人自媒体上,其不能排除背后存在一个有组织的、具有政治目的的“军队势力”进行舆论引导。一些对历史有兴趣或对现实不满的文人、学者、网民的在一些适当的引导下,就会产生蝴蝶效应。
- 中共对历史叙事的控制: 中共对历史叙事有着严密的控制。这种对北洋政府的“赞歌”,会在如此严格的审查和压制下出现,说明了一些问题。
佐证: 目前无直接公开佐证材料支持这种“舆论铺垫”,但是通过对中共政治运作的历史揣摩,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5. 张又侠恢复“七大军区”体制的推测
论证: 张又侠掌握军权后,开始重新恢复七大军区的体制。
- 尚未公开: 截至目前(2025年),中国军队的军事体制依然是五大战区体制,并未公开宣布恢复七大军区。但是五大战区是2016年习近平军改的核心成果之一,习近平败落后,几乎必然要清算其的主要”政绩“。
- 军改的可逆性: 习近平的军改是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革,涉及大量部门和人员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削弱地方性军事权力,存在大量的遗留问题和重重阻力。重新恢复七大军区体制,将是恢复以前的体制和习惯,会受到各大军区的强力支持。
- 战略考量: 从军事发展的角度看,五大战区体系会出现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情况。美国的职业军人体系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合,中国的军队要适合这种体系,大概率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 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的公开军事组织架构仍是“五大战区”。
总结
本文更多的是引人想一想,帮助我们从权力斗争和历史叙事的关系来理解中国政局的深层逻辑。
- 党与职业军人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的军改本质上是巩固军权、强化“党指挥枪”的动因。
- 张又侠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关键,他在军改后的崛起和对军队的领导作用,对中国政局的发展、军队是否能够国家化至关重要。
- 客观讲,北洋军政府比起中共对中国的治理,确实要好100倍。所以对于我们百姓来说,军队国家化,党卫军成国防军,我们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