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狄仁杰以棋谏武则天:姑侄之...

狄仁杰以棋谏武则天:姑侄之间和母子之间的情分最终戳到她的痛处…续立唐嗣

603
狄仁杰以棋谏武则天(图片:希望之声合成)

“卤水点豆腐——物降一物”,比喻一个人(或物)总有可以制服他的 人(或物)在。

卤水:盐卤,熬盐时剩下 的黑色液体,味苦有毒,加少许可使豆浆凝结成豆腐。

降: 降伏,制服。强中更有强中手, 能人之外有能人!

狄仁杰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的宰相,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为官刚正,遇事果断,敢作敢为,且多谋划,出计为民,建策为国。他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

然而,武则天凶残狠辣,不仅擅改大唐国号为“周”,李氏皇族的子孙,不管是自己的儿子、孙子、孙女,还是李氏宗亲众王,几乎都被她杀光,差点断了大唐的皇嗣。

狄仁杰对于武则天来说,既是她最好的助手,又是她唯一的对手。也正是狄仁杰,最终把武则天的大周又带回了大唐。这种君臣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下面还是先从网文分享的就狄仁杰的个性特点说起。

狄仁杰(图片:维基)

狄仁杰

狄仁杰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这一年,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两岁,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他的皇后就是武则天。狄仁杰出生的这一年,武则天已经5岁了。

拒色中状元

话说当年二十三岁的狄仁杰进京赶考,在旅店遇到一美少妇求欢,几次三番,拒绝不脱,最终题诗四句,成功拒绝的这么一件事情,出自《薛刚反唐》的记载:

一日,唐太宗因为一件事情而对李淳风说:“卿既能知未来天意,可晓得今科状元是谁?”

李淳风道:“陛下暂停一日,臣当魂游天府,便知分晓。”太宗准奏。

是日,李淳风沐浴斋戒,焚香望天祝告,祝毕,遂卧于殿前。直至黄昏,方才醒来,即俯伏奏道:“……若问今科状元,臣见天榜名姓,乃火犬二人之杰。有彩旗一对,上有诗一首,诗曰:

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若将美色思亡妇,遍体蛆钻灭色心。

太宗听了,命李淳风书其姓氏诗句,藏于盒中,加上皇封,置于金匾,候揭榜之日,取出以对。

至发榜日期,首名状元姓狄,名仁杰,二名杨炯,三名卢照邻,传胪王勃。太宗看罢,吃了一惊,心中想道:“我只道李淳风是狂言,谁知连一字也不差,岂非天意!”即召李淳风进殿,问道:“卿说状元名姓不对,何也?”

李淳风奏道:“臣一时不敢泄露天机,将狄仁杰三字分开,所以说‘火犬二人之杰’,乃是狄仁杰也。

太宗即选状元狄仁杰进殿,问其有诗之故,命取李淳风写的诗句,与狄仁杰观看。仁杰看了大惊,奏道:“此臣于路上旅店之中,有一少妇苦欲私臣,臣被他三番调戏,欲火三发,臣恐累德,唯唯不敢,后遂不能禁止,作此绝欲之诗,才得保全,不损阴鸳。”

太宗大喜道:“此乃朕有福,得此良臣,真真仁厚长者。”回顾高宗道:“我儿有福,当受此仁德之臣。”即钦授为直谏御史。…..

此类事情在古代出现很多,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得经过一番道德上的考验,尤其是美人关,这一关要过了,上天才会真正的“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与正常的美女喜欢才子,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两码事。后者是正当的,前者是不正当的。

品德高尚

狄仁杰一生一身正气,为官清廉且勇气十足,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顾全他人利益。

年轻时狄仁杰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情商。他很孝顺,有一次去并州当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边有一朵白云,于是潸然泪下:“吾亲所居,在此云下。”我的尊亲就住在这朵白云下面啊!于是悲泣,站了许久,一直等云朵远去才重新上路。这种大孝子在唐代很受人器重的。

古人认为人生舞台无非是家庭、朝廷,对家庭要讲究孝,对朝廷要讲究忠,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以后人们教育孩子,就经常讲狄仁杰这个故事,叫做“白云望亲”。

不仅对自己的长辈孝顺,对别的老人他也孝顺,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别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那时候也没“碰瓷”这一说,所以看到别人家的老人倒地还是有人敢扶的。

在并州,狄仁杰有个同事叫郑崇质,家里老母多病,郑崇质又接到命令,要求他出使国外,那时出使国外可不是美差,走一趟短的要数月,长则好几年。

当时唐朝政府专门有规定,什么级别的使臣出使国外死了享受什么级别的抚恤,可见这差事实在不好干。所以碰到出国这种事,常有人推诿,但是狄仁杰仗义,他对同事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让她对万里之外的儿子怀有忧愁!

因此狄仁杰提出代替郑崇质出使,郑崇质的感动可想而知。而且受到感动的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说此事后主动对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 我们两个听说这事难道不羞愧吗? 于是两人竟然由此和好了。

狄仁杰到哪里任职,都能为民做主,走的时候老百姓都感恩戴德,给他建立德政碑甚至生祠。

才能非凡

狄仁杰有优良的气质和才干。史书上说狄仁杰“倜傥不羁”,也就是说他是个气质洒脱的人,从以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狄仁杰的确是个不墨守成规,很有性格的人。

潇洒之余,狄仁杰的性格也很沉稳,从小就这样。小时候有一天,狄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个门人被杀了,县吏跑来破案,全家人都接受询问去了,唯独小小的狄仁杰坐在书房读书。县吏见状很生气:“小孩子,你为什么不动弹?”狄仁杰回答:“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书本之中,我正想和圣贤对话,这还忙不完呢,我哪里有空跟你们这些俗人说话!搁着一般的小孩子,看热闹还来不及呢,哪能坐得住。县吏相当于警察,警察来质问,他还如此对答如流,一点也不怵,很酷。这就是狄仁杰的性格——有主见,沉稳,同时又执拗。

狄仁杰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法书要录》记载说武则天曾当众夸奖狄仁杰“能书”,字写得好。

刚出道的时候,狄仁杰也和其他官员一样,是从基层任职开始的,但是很快就显示出他非凡的才干和品质,经常创造些政坛纪录出来。他还是个低级官员的时候同事就称赞他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意思是狄仁杰这样的贤能之士,北斗星以南,就此一人而已。为什么强调“北斗以南”呢?因为古人认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征,而北斗七星是诸侯大臣的象征。《甘石星经》说:“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也就是说,狄仁杰的同事们认为他是天下臣子中最贤能的,要知道此时狄仁杰只是个七品官,他的同事们已经把他推举到这样一个高度了,不得不说他的同事们眼光独到。

狄仁杰非常善于断案。上元二年(675),他被召入长安,当了大理寺丞,不久就创造了一个纪录,一年断案17800起。这个数字很惊人的,这意味着一年不休息的话,平均每天要断案49起。那是审理卷宗,不是看小说,我敢担保多数读者看小说的速度都没这么快。一年下来,上级来考核政绩,宰相看狄仁杰是个新来的,随便给了个低等级。狄仁杰的上级大理寺卿张文瓘赶紧找宰相说:“这不行啊,你给狄仁杰这个成绩不公平。”宰相问:“他很能干吗?一年审了多少案子?”张文瓘说:“一万七千八百。”宰相大惊失色,可见这个数字多惊人。结果他把狄仁杰的成绩改为上下等。一个新手能达到上下等,可谓出类拔萃。后来狄仁杰那个神探的美名,就与他在地方和大理寺善于断案有关系。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案子在史籍中基本都没有留下细节。

这里顺便要说一句,唐代的司法程序和今天的有类似的地方,一般刑事案件(当然,也包括部分民事案件,我国古代历来“刑民不分”)都是先交由事发地方政府审理(古时官府就是司法机关),然后上报中央各个司法机关,其中狄仁杰所在的大理寺一般负责审理京师判处“徒”(唐代刑罚分笞、杖、徒、流、死五个等级)以上案件,以及金吾卫查办的案件,还有就是地方移送的死刑案件。

唐代官场有个好传统,就是并不讳言官府办案会有冤假错案,官员如果能纠正冤假错案,往往会被当做政绩加以宣传,而不是出于官官相护的目的而加以掩饰。所以您要是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中很多官员的传记,都会看到他们“为民申冤”的事迹,其中就包括狄仁杰。

有些案犯因为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在环境恶劣的监狱里辗转哀号,度日如年,天长日久案件越积越多,被称为“滞狱”。所以说,狄仁杰以极快的速度审案,本身就是一种德政,他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大理寺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滞狱”现象,他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胆量过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前面说过,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一生坚持原则不动摇。这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你到人家老爸坟头上砍树,人家能不愤怒吗?何况还是皇上的老爸。高宗下令,一定要严办这两个人。案件交给狄仁杰,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该免官。

高宗一听就炸了:“权善才砍昭陵的树,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必须杀头。”狄仁杰据理力争,保住了他们,那话说得有艺术,他先给皇上戴高帽:“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要是碰到桀纣那样的昏君就难,碰到尧舜那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今儿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

好,给皇帝把套设下了——您不想当昏君,所以您肯定听我的,对吧?然后继续给皇帝找差距:“您看人家汉文帝,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执法大臣坚持按律法只能处死盗贼本人,最后文帝不也答应了?”

“您再看人家曹丕当年,一个大臣劝谏他不要向河南移民,曹丕不听,这个大臣上去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襟,曹丕最后还是答应了。今儿这事我要是劝不动您,我都羞见前人了。”

然后再晓以利害:“您今天为了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不让您以后被人戳脊梁骨啊!”我全是为您好啊。高宗让他搞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干脆耍个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你今天给我来个法外施刑如何?”

狄仁杰一听,冷笑一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就要遵守,哪能随便改变,朝令夕改,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您非要法外施刑,行!那干脆就从今天开始好了。”气氛越来越紧张,皇帝气得不得了,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把皇上气出个好歹你狄仁杰负得起责吗?

狄仁杰上司张文瓘手里拿着笏板,使劲朝着狄仁杰挥动,那意思是:行了,别说了,下去吧。狄仁杰还是不管,硬顶。最后还是唐高宗让步了,他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你能如此坚持原则,我有好法官了,于是命令史官把这事编入史书。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衔。唐高宗这人真是不错,性格是软了点,但是气度还是有的。

这件事使得狄仁杰第一次走进了武则天的视野。当时唐高宗高血压日趋严重,病重时连眼睛都暂时失明了。唐朝皇室的高血压是个家族病,很多皇帝都有这个病,除了高宗外还有高祖、太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高宗病了,武则天开始帮助处理一些政务,这人绝顶聪明能干,处理得很得当,高宗对她很放心,由此开始将一些决策交给她去做。《资治通鉴》说武则天这时候“权与人主侔矣”,意思是权力和皇帝一样大。那么狄仁杰的举动,武则天自然是看在眼里。若干年后在任命狄仁杰为宰相的诏书里,武则天是这么说的:“雅达政方,早膺朝寄”,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担当朝廷重任了,可见她很早就开始注意狄仁杰了。

权善才事件后,狄仁杰再去奏事,唐高宗一见他就赶紧答应,还跟他说:“卿得权善才便也。”意思是你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你的奏请吗?因为权善才那件事我服了你了。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

狄仁杰在倔犟之余,也是很懂得灵活变通的,并不教条。比如说,当时有个现象——“儒门不愿持宪”,就是有一些儒生不愿意当执法官,有杀气嘛。但是狄仁杰做过大理寺丞、御史等法官,不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很善于断案。他就不受那个教条的束缚,假如你怀有仁爱之心,不去做实际的工作,怎么能救民于水火?狄仁杰一生什么事没遇到过啊,但是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使得自己的政治理想能最终实现。狄仁杰的一生,以匡复李唐社稷为己任,当时有这种念头的人还有不少,为什么大家认为他最成功?那就是他这种性格和行事方式决定的,狄仁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把握得恰到好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么评价狄仁杰:“悟于黄帝、老子之旨,同尘合污,与世委蛇。对主褫裘,当朝纵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躯,其事伟矣。”李贽的意思是狄仁杰的最高理想是恢复大唐,所以他就必须有点手段,不能事事刚硬,因此狄仁杰最后做到了既恢复大唐,又保全了自己,很伟大。

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总结狄仁杰的一生——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啊。水表面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很有原则性,流向很坚定,遇到艰难险阻,水可以推倒它,也可以绕过它,也可以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水。狄仁杰就是这样战胜了许多敌人。具体的事例后面会讲到。

狄仁杰一生遇事除了会拿捏事情的“度”以外,更明白做人应该坚持底线不放松。武则天时期大行酷吏政治,狄仁杰也没能幸免,被投入监牢,酷吏威逼他,让他承认谋反,说这样可以免死。狄仁杰被迫违心承认了,只有保住命才能有机会翻盘。可是酷吏们见他服软了,又让他当“污点证人”,诬告另一个大臣,这下子触动了狄仁杰的为人底线:自污可以,你让我诬告他人,办不到!于是狄仁杰选择了自杀,以头撞柱,血流满面。人倒没死,但酷吏们都吓住了,再也不敢难为他。

出身恰逢其时

狄仁杰什么出身?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了。

狄仁杰所处的唐前期,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前面的魏晋南北朝,贵族势力很强大,在这些贵族的眼睛里,家族比国家更重要,他们当官靠的是家族的势力,只要家族势力在,即便改朝换代也不耽误他们的荣华富贵。忠意味着国家利益,孝意味着家族利益,孰轻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时的王朝建国往往依赖这些大贵族,延续统治也需要他们的帮助,所以在忠这方面不敢提出太严格的要求。

三国时有这么个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请群臣,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亲都得病快死了,这时有一颗药,谁吃了谁能活,该给君主吃?还是该给父亲吃?大家议论纷纷,有说给君主的,有说给父亲的,有个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声,结果曹丕特地问他的意见,邴原当时声色俱厉,大声回答:“给父亲!”曹丕也不敢难为他。邴原出身不是贵族,但是他为当时贵族所推崇,代表着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贵族对于忠君,起码可以说不是放在绝对第一位的。

隋唐时代,情况有变化了,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变化更大,武则天是在普通官僚支持下,打倒贵族集团登上皇后位的。当时反对她当皇后的主要是关陇贵族集团,支持武则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贵族或者没落贵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级官员,结果这些人胜利了。自此以后,东汉后期以来持续数百年的贵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占据了主流。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大家族可以依靠。

狄仁杰此时当官,可谓恰逢其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狄家属于普通地主,非贵族,狄仁杰先祖据说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狄家世代居于甘肃,在地方上还算有影响力,但是到了十六国时期,家族衰落了,狄仁杰先祖把家族迁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说自己是太原人。

狄仁杰的父亲知逊担任过夔州长史,但是政绩似乎并不显赫,狄仁杰出道的时候他父亲已经退休了。狄仁杰的母亲这一系是什么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记载狄仁杰母亲的堂妹姓卢,那么狄母应该也是卢姓。当时天下显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号称“五姓七家”。还有就是打天下时期有功的关陇集团军功贵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亲是范阳卢氏,狄仁杰列传里一定会有记载,因为按照古人习惯做法,对“五姓七家”这样的显赫出身定会浓墨重彩大书一笔。可是没有,可见其母系也非贵族。

但是坏事变好事,虽然贵族风光无限,怎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则天时期,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尤其是科举上来的更受重视。武则天一生讨厌贵族,武家是小姓,因此武则天受到了贵族很多的阻挠和鄙视。

当年要立她为后,站出来反对她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几个主要代表,领头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于志宁等。当时高宗召集宰相们开会,要商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激烈反对。他们此时当然不可能看出武则天想当女皇,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王皇后家族地位高(她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武则天家族地位低。褚遂良当时就说:“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王皇后家族地位高,怎可轻易废弃,更何况太宗皇帝去世前把你们小夫妻交托在我们手里了,所以坚决不行!武则天由此也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种子。当权之后她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击报复,比如消灭长孙无忌集团,修订《姓氏录》等。她在潜意识里器重狄仁杰这样的人,因此他可谓生逢其时。

武则天(图片:维基)

武则天

武则天(武曌)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勋旧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为隋朝宗室杨达之女,是武士彟继室,不见礼于正室诸子。

她十四岁时(贞观十一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时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无力听政,660年11月开始临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故,武则天把准备继位的太子李显贬出京城,让儿子李旦当傀儡皇帝,自己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揽权掌政。这时候,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刺史。宁州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民族关系复杂,狄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深得各族人民拥护,称他为狄使君,为其树立了德政碑,狄因政绩显著开始受到武则天的注意。

狄仁杰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为都以大局为重。有一次武则天曾经在他面前回忆往事,说:“以前曾有人诬告过你,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吗?”狄仁杰的回答是:“他告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碍大局。您告诉我他的姓名,则不利于同僚相处。请求您还是别说了。”武则天听了后大为感叹。

正因为一身正气,所以历代对狄仁杰评价极高。

而武则天当了女皇,也充分暴露了她好色的本性,先后宠幸冯小宝(后赐名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等人。

还将自己的后宫制度化,设立了“控鹤监”机构,豢养了一些美仪容的男人,轻薄自贱的文人,陪女皇说笑玩乐。

皇帝好色,必然荒政,所以很多大臣都很忧虑,但是没人敢劝。朝廷中,惟有宰相狄仁杰敢于狼嘴夺食,虎口拔牙,奉劝女皇戒色。

武则天终日泡在美男堆儿里,七十多岁的人了,有时候还通宵宴饮。大臣们担心她的身体会吃不消,可没人敢出面劝谏,只能私下干着急,狄仁杰当仁不让出面制止,在他的干涉下,女皇下诏撤销了控鹤监。

得知女皇名义上取消控鹤监,私下里仍然保持与男宠的交往。狄仁杰直言:“臣请求撤销控鹤监,不是要虚名,而是要看实际效果,陛下虽然表面上撤销了控鹤监,可是如今,二张还在左右。”

武则天避实就虚,为自己辩解:“此事你不宜过问,朕宠幸二张,实际上是为了保养身体。以前朕服侍先帝,生育过繁,气血枯竭。

而今疾病缠身,虽然吃了一些参茸之类的补品,可是效果不大,御医沈南缪说过‘血气之衰,非药石所能为力,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

朕本以为此言虚妄,可事实证明,现在气血渐旺,精力充沛,不骗你,朕最近长出的新牙就可以证明啊!”

狄仁杰不依不饶地说:“保养身体固然重要,但是陛下肆意纵欲必将贻害无穷,希望陛下不要再增加男宠了!”

武则天此刻像个做错了事般说:“你的话句句良言,朕会从此收敛的!”

虽然武则天一生欣赏、尊重狄仁杰,狄仁杰也全心全意辅佐她,但是狄仁杰说到底是一个正统的儒家,他的心其实还在大唐那一面。武则天知道这一点,但是她也无可奈何。

武则天到了晚年,想立侄儿武三思为皇太子。一天,武则天询问宰相们关于此事的意见,因事关重大,朝中大臣都不敢回答,只有狄仁杰直言进谏:

“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如,匈奴人侵犯边境,陛下派梁王武三思招募勇士,一个多月,也招不了一千人。庐陵王(李哲)去招募,不过几天,就动员了五万壮士。所以今日继承大统,非庐陵王不可。”

武则天听后大怒,但立皇储的事情就因此搁置了。

《唐国史补》记载武则天梦见与大罗天女打双陆。局中只要有子,旋即被打将,不得其位,频频输给天女。

武则天对臣子说:“我最近老是做梦,梦里下双陆棋,怎么也下不赢,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狄仁杰和王方庆(武则天年间宰相)都在场,二人同时说:“双陆不赢,是因为无子(没有棋子)。这不是上天在警戒陛下吗!?”

双陆,又作双六,指一种双方各六枚的棋戏,又称“六甲”,是汉字文化圈一种传统二人桌上游戏,由一个棋盘与相同数量的黑白(或任何两种不同颜色)棋子(称为“马”)组成,棋子有各十二、十四、十五颗不等。

双陆的起源,学界争论不一。有一种说法,是由三国时期的曹植所创,最初流行于曹魏,于隋唐时达到高峰。图为清 任熊《姚大梅诗意图册.双陆图》局部。(公有领域)

双陆棋在唐代、五代、辽代、金代、元代曾风靡一时。

狄、王二人就以母子天性为切入点,劝谏武则天,将大唐皇统还给李氏宗亲,还给唐太宗的子孙。

狄、王二人认为,姑侄之间和母子之间的情分,当然母子的情分更亲近、更长久。如果立庐陵王,那日后武则天死后,作为李家的媳妇,她还可以享有李家宗庙的祭祀。如果立武三思,武氏的宗庙中,只能祭祀武氏宗族的人。一个已经出嫁的姑母,已经是嫁给李家的外人,怎么还能享有武氏的宗庙祭祀呢?

二人的话提醒了武则天。武则天遂派徐彦伯到房州迎接庐陵王李哲。庐陵王抵达京师后,武氏将他藏在大帐中,又召见狄仁杰,谈起李哲的事。狄仁杰还是慷慨陈辞,甚至说到动情的地方,声泪涕下,泪流满面。

于是,武则天把李哲叫出来,对狄仁杰说:“我把太子还给你。”狄仁杰一见庐陵王,顿时哭着拜贺新太子。狄仁杰又说:“太子都回来了,但是人们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让人信服?”

武则天复为李哲举行正式仪式,迎接皇太子归来。这个消息令臣民都感动不已。

武则天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有趣的是,武则天晚年,谋划李唐复国的人不止狄仁杰一个,但是后代人评价这段历史,都将首功归于他。这首先当然是因为发动政变的人多数是他推荐当大官的,其次就是因为他光明磊落,包括李唐复国这件事。可以说,狄仁杰一生对唐朝很忠,也是对国家的忠。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