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生活 挥别五个食品安全误区

挥别五个食品安全误区

646

逢年过节,大部分家庭的冰箱都会塞得满满的。为了让做客的亲友能健康舒心地度过假期,储备食物要格外注意。以欧洲来说,正值暖冬,仍有必要将食物冷藏。日前澳洲食品微生物学家、食品安全专家凯西‧莫伊尔(Cathy Moir)在“The Conversation”网站刊文,建议读者打破五个关于食品保鲜的误区。

误区1:如果肉类已经解冻就不能再冻上了。

如果肉类是在5℃以下的温度中解冻的,从食品安全角度说,再冻起来没有问题。只是在解冻再冰冻的过程中一部分细胞会破损,致使肉类失去一些弹性。

化冻了又不想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已解冻的食材烹制好,再分成小份,等它不冒热气之后冻起来。(封闭容器中的蒸汽会冷凝,形成的水与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结合在一起,是微生物滋生的理想环境,所以热东西还是要先静置30分钟再冷藏或冷冻。)
解冻肉类的要诀是提前计划,在冰箱冷藏室完成,特别是大块的冻肉如火鸡或成卷的精肉。如果放在室温下解冻,肉的外表快速会滋生细菌,而中心可能还冻得很结实!

meat
原来肉类解冻后再冻上没什么关系。(Osseous/Flickr)

误区2:烹制肉类前须先洗净。

烹调前清洗肉类不是个好主意。洗肉时溅出来的水带有细菌,很容易弄脏已准备上桌的食物、案板和食物容器。

但食用水果和蔬菜前还是应该清洗,特别是靠近地面或在地下生长的蔬果,会带有更多泥土和微生物。

准备生食的蔬果特别需要洗。如果某些蔬果传统上是熟食或以其它方式处理(以杀灭致病微生物),那么需要多多了解生食的安全性。生食的蔬果以及沙拉、凉菜等也应远离生肉等需要熟制的食材。

误区3:热东西完全冷却后才可冷藏。

为了充分冷却,将易腐食品放在冰箱外过久甚至过夜是不妥的。微生物在5℃至60℃的环境下会迅速生长。抑制细菌生长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温度。吃剩的食物只要不冒热气了,就可以放进冰箱,这大约只需要30分钟。

如果把热的食物切成小块,置于浅容器中再置入冰箱,冷却会更快。反之,如果将很热的炖肉或汤置于大而深的容器中,在冰箱里也会需要24小时才能冷却到低于5℃的安全保鲜温度。

误区4:食物闻起来没异味,就肯定能吃。

这可真不一定。当食物变味或变黏时,通常是腐败菌、酵母菌和霉菌在作怪,虽然不一定要让你生病,但最好还是不要食用这样的变质食品。

即便食物的品相和气味都没有什么变化,其中也可能会有致病细菌。储存食物的最好方式还是放入冰箱,可有效抑制病原体生长。

误区5:油可以隔绝空气,浸在油里的食物不用冷藏。

食物完全泡在油里并不保证能隔绝和杀死病菌,许多这类食品中带有厌氧微生物(如肉毒杆菌),缺氧反而成为其滋生的理想条件。

罐头装的腌制蔬菜及鱼、肉类、香肠、海产品等都有可能滋生腊肠毒菌,多数情况是制罐时杀菌不完全或烹饪不充分。家庭腌制这类食品,要将毒菌孢子破坏,须煮沸至少3分钟且食物要搅拌,或将PH值控制在4.6以下。这类罐头在开盖后也要低温保存。盖子胀起或有异味的罐头制品就不要勉强食用了。

这可真不一定。当食物变味或变黏时,通常是腐败菌、酵母菌和霉菌在作怪,虽然不一定要让你生病,但最好还是不要食用这样的变质食品。

即便食物的品相和气味都没有什么变化,其中也可能会有致病细菌。储存食物的最好方式还是放入冰箱,可有效抑制病原体生长。

大纪元记者张小清编译报导

责任编辑:茉莉

大纪元法国新闻网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