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朋友隔天才回讯息 这行为犯...

朋友隔天才回讯息 这行为犯了多大禁忌?

531
生活没有那么多风浪,很多时候只是戏太多。专注在眼前的电影、红酒,还有爱的人身上,别再关注手机里那些小动作。(图片来源:piqsels)

【2020年11月8日】关于互动:生活没有那么多风浪,很多时候只是戏太多。专注在眼前的电影、红酒,还有爱的人身上,别再关注手机里那些小动作。

前阵子看到一则八卦新闻,一家媒体跟拍男歌手,看到记者在各种偷拍照片​​下的注解感到啼笑皆非。

有一张是歌手看着他的绯闻女友,其实眼神就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在放空,但图说写着:“XXX看着OOO,眼睛冒着爱的泡泡。”另一张女生陪男生逛街,在模型店待得比较久一些,就被写成“无怨无悔地陪伴”。难道这就是张爱玲说的那种最高境界的爱情?那种即使不说出口,只是两人眼神交换就已火热、手指相碰便足以惊心动魄?只是陪逛街,就能感受到女生的无怨无悔?

看到这个新闻我笑了很久,把自己手机里的照片翻了一轮,发现只要有心,我也有许多照片可以是各种史诗故事。看海的照片,是我在思考宇宙的真理;对着乳酪蛋糕发呆,其实是对存在的意义进行灵魂拷问;我与朋友低头在餐桌连线打游戏,不论在手机世界里多么激烈地交流,都可以解释为低头不语,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看海的我,只是在思考等等要移动到哪里吃东西;看着乳酪蛋糕只是在思考我应该从哪里下刀;即使我们低头玩手机,不代表这顿饭没有温度,因为我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冲锋陷阵,生死与共。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是不是生活太无聊了,所以喜欢对所见所闻加戏。

我们以为一张图片可以说明很多事情,其实只是在用自己的角度和自以为,填补与事实之间的距离。

和朋友聊起人际关系时常常有这些感触,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朋友有没有心。有个朋友抱怨,觉得另一个朋友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

“怎么说?”我问。 “就是每次讯息敲他都很晚回啊,常常几小时才回一次,有时候隔天才回!”他说得很气,好像对方犯了多大的禁忌。我听了之后傻了一下,因为我就是那种不会马上回讯息的人。

但以前我是那种看到聊天程式红点亮起来就很不舒服的人,一看到就想把它们全部消灭。另一方面,也怕对方等太久没收到回复会不开心,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视他才这样。以前我什至是洗澡洗一半,手机一有声响就会把手擦干、滑开手机那种人,尽管头上还有泡泡,眯着眼睛都要把讯息点开,至少回一个贴图。有几次跟爸妈或朋友吃饭,他们见我每次话说到一半,萤幕亮起就分心,想拿起手机确认,忍不住问:“有什么事情是你现在一定要确认或回复的啊?”

嗯?好像真的没有,那些亮起的讯息提示,很多时候只是闲聊、瞎扯、网路上看到的恶搞影片。然后自己都做到这个分上了,也希望对方也可以迅速回复,一来一往,感情才是真的。如果对方做不到就会开始怀疑,他在干嘛?他怎么没专心跟我聊天?他是不是旁边有谁?谁比我重要?

在某些社交软体上看到对方“正在输入”,心里就安心许多,但如果对方“正在输入”太久,又开始怀疑他为什么要想这么久?是不是心虚?是不是想说谎?是不是旁边有谁?完全像个神经病。其实对方可能只是没跳出视窗就去做别的事而已。

又或是发了一张照片,就开始患得患失,怎么谁谁谁都没来按我的赞?明明他刚刚也发了动态,应该还在线上啊?我都有按他的赞,他为什么没按我赞?他是不是在生我的气?我做了什么事情惹他生气了?一定是因为他上次跟我借热点,我说手机要没电了不借他。怎么这么小气,这算什么朋友,封锁他!其实冷静下来就会惊觉,自己的戏怎么这么多?自己演不够还要帮人家加戏。

我有个研究所同学的群组,我总是里面接话接得最热烈的,S是最懒惰的那个,永远安静,只有真的要约吃饭并且标签她才会出声。见面聊天才知道,在银行业工作的她,每天下班只想好好休息,开瓶酒看个剧,把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在萤幕上打字。而我们见面时,可以明确感受到,我们之间没有不一样,只是我把芝麻般的小事渲染成某种程度上的恩断义绝。

的确,每个晚上我拿着手机,放了又拿、拿了又放,想好好看部电影也会分心。有人说现代人的时间被切得好碎,但其实把时间切得那么碎的人,是我们自己吧。

想想,人不是机器,也不是 Siri,不必那么有求必应,而我们会在聊天软体上说的事情,多半不是什么紧急的事。久了,朋友也知道你的回讯速度,再加上你们如果有真实互动,并不会因为你回讯息慢就真的伤了感情。

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心情平稳,很多社交焦虑其实都来自于我们的坏习惯─太多戏和不受控制的想像力。站远一点、抽离一点,就会发现自己也太矫情了吧!

慧川的课后相谈室

Q:慧川!慧川!我应该跟同事聊八卦吗?

A:我懂,谁没在茶水间聊过是非?可是我建议还是尽量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说的话会传到谁的耳里,或受到怎样的曲解。

我也懂有时必须稍微融入,以免在职场被孤立。同事在聊,你又刚好在场时,建议简单的附和,“真的假的?”“好夸张喔!”“想不到耶!”然后找机会离开话题中心。在聊天群组时也应该用这样的方式,除非你可以确定聊天的环境百分之百安全。不过,只要牵扯到人的地方,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

本文摘自<懂得藏起厌恶,也能掏出真心:30堂跷不掉的社会课,方智出版社>
作者: 郝慧川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李帅)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