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 希特勒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有意...

希特勒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有意放走英军

2888

无论读历史还是看电影,两者都是讲故事,都是人生智慧的另类课程。

例如一九四〇年英国的邓寇克(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年,邱吉尔刚上台,欧洲战场失利,希特勒的德国闪电空袭,以伞兵和陆军夹击荷兰、法国和比利时边界,盟军措手不及——原以为德军只会从马其诺防线来袭,而香港当年的醉酒湾防线,由荃湾经狮子山拉到西贡,也是英军香港司令莫德庇的同样意念——比利时与荷兰投降;在法国的英军则因德军的接连猛攻、逼到水边,在邓寇克地区负隅顽抗。

此时英军面临只两个选择:第一是抵御到底,全军壮烈牺牲,但欧洲一样会被德国占据。第二是横渡英法海峡,撤退回英国,静待时机。

邱吉尔知道,英国孤军作战,美国的罗斯福和国会不肯介入。精锐军队撤走,固防本国,至少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成本,还可以换取时间。希特勒占据欧洲之后,会不会也横渡海峡攻打英国?机会是五十对五十。英法海峡和英格兰南部的白垩悬崖始终是天险,邱吉尔可以赌那百份之五十机会。

德国的前线陆军装甲师军官一度考虑先斩后奏,追剿退到邓寇克海滩的三十多万英法军。可是希特勒一再对前线军官下达措辞强硬的指令,要装甲部队停止推进,认为主要威胁在南方。史学家哈尔德回忆此事时,称近比利时北部的“法兰德斯”(Flanders)至沿海地带充满湿地湖泊,可能令装甲部队身陷险境,为免不必要的折损,将来全面攻打法国南部,须停师以保存实力。

后来的史料披露: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坚决,因一次五人秘密会议。列席的其中一位参谋,叫做布鲁门特提。他后来忆述:希特勒以钦慕的语气谈起大英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将大英帝国与天主教会相比,声称是稳定世界的两大要素。因此决定以邓寇克为缓冲,给英军足够的时间撤退。

事后证明,邱吉尔的决定正确,邓寇克大撤退之后,邱吉尔取得了时间,即展开横渡大西洋的秘密外交,等到珍珠港事变。

这就是英美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的由来。

没有前面的邓寇克,也就没有后来的诺曼第。

英国导演基斯杜化诺兰以此为蓝本,拍了“邓寇克大行动”一片;可与史匹堡的“雷霆救兵”平行共赏。

两部大片,那一出好看?我认为以历史事件之深层结构,邓寇克之役比诺曼第更引人入胜;以戏而论,还是史匹堡的那一出胜一筹。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