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中国历代画家 “才绝、画绝...

中国历代画家 “才绝、画绝、痴绝”三绝集于一身的顾恺之(上)

876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顾恺之,字长康,东晋人,出身士族家庭,多才多艺,善作诗词、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绘画。因为他的才华多元,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才绝”

顾恺之从小就勤于读书作诗,博学又多才。在文才方面,顾恺之造诣颇高,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可惜都已佚失。他还写了不少诗篇,流传于世的有《风赋》、《观涛赋》、《筝赋》、《四时诗》、《虎丘山序》等。当刘裕(篡东晋,建南朝宋,中国因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北伐南燕时,顾恺之为他作《祭牙(旗)文》。

另外,他还留下一些残章断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他完成《筝赋》这一诗篇时,自认与嵇康的《琴赋》可有一比,因而在那一段时间里,他连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也要雕琢字句。某天他去会稽旅游,归来后,人家问他会稽景色如何,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特意形容得既富动态感又充满诗情画意。

谁也没想到,后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竟成了后世绘画的主流(指山水画),江南的秀丽景色因而一再被细致生动地描绘。而与此同时,魏晋时期的审美观由重“形”朝向重“意”蜕变,渐渐地开启了中国特有的古典美学。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相当大的成就,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书的最早版本现今收录在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画绝”

在绘画方面,顾恺之师从卫协(注)。他不喜墨守成规,在画之前,往往要先观察、思考然后才动笔。同样的题材,顾恺之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加以诠释,画出不同风貌来。

据唐宋人的记载,在顾恺之的人物画中,魏晋名士所占比例最大,再来就是政治名人肖像,此外,因当时信仰佛教的风气很盛,所以他也画了一些和佛教和神仙有关的图像。他还画飞禽走兽,在题材上要比汉代绘画拓宽许多。

他曾说过:“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意思是说,人的形体画得美不美(妍蚩)都无所谓,不影响画面。但要画得传神,关键都在眼睛。这种“阿堵”理论对当代的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了他之所以备受推崇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的人物画因此出现了一个新导向,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的“传神论”成为主流,而这一思潮也正是他周遭的名流、士人所秉持的审美观,最后造就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美学理念。

后人论述他的画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唐代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按《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他在画裴楷(两晋名士,时任中书令)肖像时,故意在他脸颊上多画了三根须毛。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顾恺之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样才能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再仔细去看,觉得多了这三根须毛,画像确实更显得栩栩如生了。

顾恺之在画谢鲲(两晋名士,“八达”之一)时,因为谢鲲喜好游山涉水,就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这是他以背景因素来烘托人物性格的一个例子。

顾恺之曾揣摩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赠秀才入军》中的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这首诗是描述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顾恺之以其演绎自己的画论:要画“手挥五弦”,易,因为弹琴的手部动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具体,所以容易;但要画“目送归鸿”,难,想凭目光的微妙变化来传达那种捉摸不定的迷惘心绪,这一点则是比较难的。顾恺之很精确地把他画人物画的心得给叙述出来,正因为“难”,所以能把握好才是最可贵的。他借此阐明了虚实、难易之间的互辅关系,给后人留下了“传神论”的又一精辟注解。

顾恺之作品真迹大多散失了,只留下少数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者都很能说明顾恺之那个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准。

维摩诘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应对的特殊神色,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幅《维摩诘像》在历代备受称颂,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按照《女史箴》一文而画的。《女史箴》是西晋张华所作,内容是教育当时宫廷妇女如何做人的一些道德箴条。在《女史箴图》中,顾恺之描绘了一系列人物,不但身姿仪态优雅动人,也让后人了解当时宫廷妇女的穿戴服饰及威仪丰采。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古人称许顾恺之的用笔、勾勒人物轮廓和衣褶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线条是连绵不断、悠缓自在的,蕴含着极其匀和的节奏感。这都是《女史箴图》的名气和重要性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是根据古代名诗人曹植以神话隐喻爱情失落的感伤诗篇——《洛神赋》而绘成的杰出作品。

《洛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描述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被他的哥哥曹丕夺去,后来甄氏死了,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他自己封地的归程中,经过洛水,夜晚梦见甄氏来会,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出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之后,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摹绘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原作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两卷,保留了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公有领域)

画卷一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而他爱恋着的美丽洛水女神则出现在平静的水面上,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令人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感。曹植在诗篇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复。这两句充满情思和微妙感受的诗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而这一极富文学意味的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感情活动,在古代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待续)

注:
卫协:西晋画家。早年师法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描法细如蛛丝,与张墨(西晋画家)并称“画圣”,作品有《上林苑》、《北风诗》等图。
参考资料:
《晋书‧顾恺之本传》
《世说新语》
《艺林书画趣谭》
《历代名画记》
《古今画鉴》
——(转自大纪元)
作者:郑行之
责任编辑:李娜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